DB6110∕T 62-2024 中华松针蚧防治技术规范(商洛市)

ID

8473133299104528004F00D4228D80E1

文件大小(MB)

0.32

页数:

10

文件格式:

pdf

日期:

2024/9/3

购买:

购买或下载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65.020.99,CCS,B 65,6110,商洛市地方标准,DB 6110/T 62—2024,中华松针蚧防治技术规范,2024 - 08 - 20发布,2024 - 09 - 19实施,商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 6110/T 62—2024,I,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3.1 中华松针蚧 1,3.2 标准地 1,4 中华松针蚧生物学特征 1,5 虫情监测 1,5.1 踏查 1,5.2 标准地调查 2,5.3 发育进度调查监测 2,6 发生程度 2,7 防治措施 2,7.1 营林技术防治 2,7.2 生物防治 .2,7.3 物理防治 .2,7.4 化学防治 .2,8 化学防治历 2,9 防治效果评估 .2,10 档案管理 .2,附录A(资料性) 中华松针蚧生物学特征 3,附录B(规范性) 中华松针蚧监测调查性相关表格 .4,附录C(规范性) 中华松针蚧发生程度 5,附录D(规范性) 中华松针蚧防治相关表格 .6,DB 6110/T 62—2024,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商洛市林业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商洛市林木病虫防治检疫站、商洛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商洛市飞播管理站、商洛学院、洛南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丹凤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沈雪健、刘海红、田娜、郭晓滨、史正昊、张博、王鹏、何伟南、李玉田、胡刁、张水奎、于莉、刘茜、李从博、李楠,本文件由商洛市林木病虫防治检疫站负责解释,本文件首次发布,联系信息如下:,单位:商洛市林木病虫防治检疫站,电话:0914-3202129,地址:商洛市高新园区刘湾街道办事处静泉社区416号,邮编:726000,DB 6110/T 62—2024,1,中华松针蚧防治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中华松针蚧虫情监测、发生程度、防治措施、化学防治历、防治效果评估及档案管理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中华松针蚧虫情的监测与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5781 森林抚育规程,LY/T 2648 林用药剂安全使用准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中华松针蚧,同翅目盾蚧科昆虫,主要为害油松、马尾松等松属植物,3.2 标准地,根据人为判断选出能够代表预定总体的典型地块,4 中华松针蚧生物学特征,中华松针蚧的寄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危害特点详见附录A,5 虫情监测,5.1 踏查,5.1.1 时间,从 3 月上旬开始至 6 月下旬结束,5.1.2 内容,随机在林区内观测调查,主要查看寄主、发生危害程度、立地条件等,填写中华松针蚧踏查记录表,见附录B.1,DB 6110/T 62—2024,2,5.2 标准地调查,在中华松针蚧调查区,按照不同立地条件,选有代表性的松林,划定标准地0.2 hm2,按照对角线法或“Z”字形法五点抽样,每点抽取5株松树作为调查株,目测整株的发生程度,5.3 发育进度调查监测,发育进度调查时,对调查株逐一详查,填写中华松针蚧发育进度调查监测表,见附录B.2,6 发生程度,发生程度见附录C,7 防治措施,7.1 营林技术防治,应符合GB/T 15781的规定。通过森林抚育,改善森林的树种组成、年龄和空间结构,丰富生物多样性,维护森林健康,7.2 生物防治,保护异色瓢虫、红缘瓢虫、大草蛉等天敌昆虫,控制虫害,7.3 物理防治,中华松针蚧为害的濒死木和枯死木,详细调查和标记,冬季统一砍伐集中销毁,7.4 化学防治,根据中华松针蚧为害特点,选用高效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药剂应符合LY/T 2648的规定。防治常用农药见附录D.1,8 化学防治历,详见附录表D.2,9 防治效果评估,在中华松针蚧防治区和未防治区设置标准地,选取调查株,进行对照试验,分别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10 档案管理,建立档案,保存2 a以上,DB 6110/T 62—2024,3,A,A,附录A (资料性) 中华松针蚧生物学特征,类 别,内 容,寄 主,主要寄主为油松、马尾松等松属植物,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略似纺锤形或长椭圆形,橙褐色,体长1.5 mm~2.0 mm,虫体外被黑色革质蜡壳所包围,雄成虫体长1.3 mm~1.8 mm,翅展3.0 mm~4.0 mm,头胸黑色,腹部黄褐色,卵:椭圆形,0.2 mm~0.25 mm,初产时乳白色,后转为淡黄色,若虫:1龄初孵若虫长卵圆形,金黄色,胸足发达,固定寄生后变成黑色,体背有白色蜡质层;2龄无肢,体壁革质,黑色,雌若虫较大,倒卵形,雄若虫较小,椭圆形;3龄雄若虫长椭圆形,口器退化,触角和足发达,外形似雌成虫,但其腹部背面无背疤,末端不向内凹陷,蛹:雄蛹包被于椭圆形白茧中,蛹的头部和胸部褐色,眼紫黑色,附肢和翅灰白色,腹部9节,末端呈圆锥形,生活习性,1 年发生1代,以若虫在松针上越冬。3月上旬,2龄无肢若虫出现,雌雄明显分化,虫体迅速增大,4月上旬雄性成虫开始羽化,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成虫交配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产卵期和若虫孵化期,一个蚧壳内的卵粒需6 d~7 d 即可孵化完成,孵化后的初孵1龄若虫,由雌性蚧壳末端的交配孔爬出,1龄初孵若虫通常活动1 d~2 d后,口器刺入寄主组织,开始固定寄生,……

……